1885年,美国物理学家威廉·史坦利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商业应用的变压器。这一发明宣告了电力供应可以克服最大距离和负荷的限制,而此前,正因为这一限制,各地的电力用户往往都是依赖距离他们不远处的小型发电站。那时所有发电站都是“分布式”的,规模较小,彼此很少连接。
一年后,史坦利在马萨诸塞州的大巴灵顿示范了这种革命性的技术,电力从发电站生产(发电),经过变压器变成高压电,通过高压输电网络(输电),再经过变压器变成低压电力,进入低压电网(配电)后点燃了大巴灵顿市商店和居民家的大约150盏电灯(售电)。此后不久的1891年,世界上第一条三相高压输电线路在德国法兰克福正式投入商业运营。
全球电力系统运营模式自此被固定下来,直到今日。
电力是一件特殊的商品,从生产到用户使用要经历发电、输电、配电、售电四个环节,这四个环节必须一瞬间完成,并且需要时刻保持平衡。对于电力用户而言,用电有一定规律性,也有一定随意性。需求量大,电网负荷就大,需求量小,电网负荷就小。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电力需求,电力网络系统必须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来满足用户的需求。
电力商品这种特殊性,使得电力系统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紧密联系,任意一个成员的操作,都将对电力系统产生影响。例如不久前印度大停电的直接原因就是印度北方邦、哈里亚纳邦和旁遮普邦超额用电导致电网整体瘫痪。电力市场的运行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市场,要求电力的生产、交易、消费具有计划性,来保证电力生产和消费做到即时平衡。
电力商品的特殊性、电力网络的规模化和网络化的运行特点、电力系统在技术上的复杂性,再加上电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,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、稳定运行成为了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压倒性的驱动力。因此,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其电力网络诞生之初,往往都是由国家实施垄断运营,时至今日,尽管各国都曾经历不同程度的电力市场化改革,但为维持电力网络的稳定运行,不少国家的电力系统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经营。
尽管如此,垄断带来的低效和浪费,也将直接拖累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。此外,电力系统也关系到构建在其之上的产业结构。因此,打破垄断,对电力网络系统进行市场化改造,也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趋势。
对中国而言,尽管十年前曾大刀阔斧地启动了电力改革,但如今电力系统的改革却因种种原因处于停滞状态之中。回顾往昔经验,对比时下海外电力行业发展的最近新趋势,不仅关系到电力行业的发展,也关系到中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。
|